近来辩论圈的许多活动,诸如例常和家常都围绕着战争之类的课题,连分校友谊赛其中一个辩题也是“世界是可能/不可能和平的”。这种系列性的取材,相信可以让我们、也包括新生,可以通过资料搜索、课题分享、探讨、思考乃至于辩论,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好地掌握相关课题。
不曾真正询问过其他人对这个课题的感受,但就个人而言,我的感受非常的深刻。虽然不曾到过任何真枪实弹的战场,也不如某些男生般迷恋游戏中虚拟的作战空间,但每次看到新闻报道里的骇人报导和血腥画面,我想我是感同身受的。这可能要追溯到我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吧。
从很小的时候,我就喜欢仰着头看蓝天,尤其是看飞机划过长空,那么大的机器鸟,可以载好多人,竟然还可以在空中飞,真是小孩心中最神奇的事。那时,妈妈下班回来,晚饭之后,总会把我抱在怀里,摊开报纸,边看新闻,边指着一些新闻的大标题,教我认些简单的字词。
1991年,海湾战争爆发。那年,我六岁。
也许是大人们并没有很好地向我解释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,我只记得爸爸妈妈看着报纸和电视上的新闻报导,说着:“开打了,开打了!……”同时还不忘指着那些战争的场面、新闻照片里的战机、伤兵、老弱妇孺无助的眼神,回过头来对我说:“看,这就是战争,打仗了……你看,他们很可怜吧?……”不明就里的我,还真的以为打仗了——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。从那时开始,我就很害怕听到飞机呜呜的引擎声,不晓得为什么总是觉得“打过来了!打过来了!”……那种声音,叫我毛骨悚然……我问妈妈,打仗了那些人该怎么活下去呢?妈妈说:“挖地洞啊!然后全家一起躲到地下室里去啊。”我很纳闷,那我们怎么不也挖地洞呢?……哎,这也难怪,你要怎么向一个六岁的小朋友解释战争是怎么一回事,而它又发生在哪里呢。于是,我持续着对飞机和直升机的恐惧,每次听到那种声音,都会害怕地躲到黑漆漆的桌子底下去,想着:躲好!千万不要被那些坏人看到!……一直到我上了小学,才渐渐明白我的恐惧是多余的,可是已经太迟了,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时候那样弱小的心灵,是如何被“战争”的画面深深撞击。
生长在马来西亚这么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度,无疑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。然而这种运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,从来不曾见证战争的我们,很难想象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,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活在这样的水深火热当中,有些人向往着战火停息,最后也牺牲在战火里。我记得在某个活动里,有人提问,没有战争是否意味着我们一定可以得到心灵上的平和安宁?我想,不必然,但没有战争肯定能免除许多人的恐惧。我们能享受和平,为什么其他人不能?那些活在战争国的人们,难道就没有这种权力吗?至于,世界有没有可能和平,如果把它当作一个辩题来讨论,那么也许我们会很技巧性地说,这没有绝对,得看你怎么定义、怎么设限、怎么推论,但作为一个曾经被这种恐惧(纵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愚昧的)笼罩的人,我宁愿相信,世界是可能和平的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